對于社區團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去年年底,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說:互聯網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星辰大海更值得期待。沒想到一年后,人民日報再次對社區團購發聲。這次不是批評了,而是連發三篇文章、實名點贊的淘菜菜,可以說給足了排面,社區團購僅此一家。那問題來了,央媒對社區團購的態度為何發生180°大轉變?這次被點贊表揚的,又為什么是淘菜菜?淘菜菜做對了什么?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分析分析。

其實,很多人誤解,國家對社區電商從來都沒有一棍子打死。當初國家不得不下場監管,是因為社區電商采取低價競爭策略,幾分錢就能買菜買雞蛋,消費者是得到實惠了,但菜販可就受傷了。菜販可沒有那么多錢給消費者補貼,他們都是從一根一根菜里扣出利潤的普通人,只能勉強滿足溫飽,和巨頭競爭無異于螳臂當車。而且,這種低價模式能否真的給消費者優惠,也是一個問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過低價格是不可能掙錢的,當消費者被培養起“貪便宜”的心態,無論社區團購、菜販、批發商,誰都賺不到錢,無異于一場菜價內卷。農產品供應是民生之本,如果新技術的應用會動搖這一點,國家當然要管,必須要管!管住了社區團購亂象,才能保住老百姓的菜盤子。

有一句話說,要毀掉一個人,就讓他忙起來,反之亦然。當社區團購降溫之后,各家企業也得以反思自己,尋找發展社區團購的正確姿勢。而最先做出改變的選手,就是阿里旗下的淘菜菜。一方面,淘菜菜通過數字化創新改造傳統便利店,解決供貨不穩定、庫存滯銷的老大難問題。另一方面,淘菜菜將社區團購模式帶到偏遠農村,幫農民銷售農產品,讓留守老人輕松網購,也讓當上團長的小店店主,賺到了更多的錢。這幾件好人好事也被國家看在眼里。不到半年時間,淘菜菜三次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可謂是社區團購界的“一鍵三連”。阿里這次得到官方媒體的認可,也直接證明,在國內廣大的農產品市場,也有能惠及每一個普通人的“星辰大海”。放眼未來,阿里為這個行業開了一個好頭,過去社區電商廣受批評,幾乎看不到什么正面評價,現在阿里的所做作為,終于讓國家和人民看到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感受到技術有溫度的一面。也感謝阿里,讓寒冬中的人們,沒有放棄對新技術的希望。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