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氏之刀法中,這一刀勢屬于攻防兼備的刀法,其精妙之處在于一個“迎”和“推”,亦是體現了“不招不架”的武藝理念。
此處的即為“迎頭而上”,“迎刃而上”,亦是“對著”和“沖著”的意思。面對“彼槍”之“扎入”,我則是毫無懼色,迎槍而進,亦是程氏所說的“膽識不亂”,戚繼光在《拳經捷要篇》的“懶扎衣”開宗明義:
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有眼明手便。
再來看“推”,即“推開”,“推擋”。因為刀破槍屬于“持短入長”,必然不能長驅直入,其“緊要處”則發揮短器的長處,將槍“推開”,即改變“彼槍”的軌跡與路線,使得“彼槍”沒有“滑去”的機會,我則可以隨心所欲,“聽便砍殺”和“從便砍殺”。
在程氏的注解中,顯然是遵從“倭法”,也體現了他在刀法上的嚴謹傳承,即“倭之真傳”,“迎推刀勢”的目的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迎”和“推”,而在于隨后的“砍殺”,那么隨后的砍殺是什么呢?
目的只有一個,不是人,而是“彼槍”,即“砍斷彼槍”。
試想,當“彼槍”斷為兩截的時候,其作為“長器”的優勢就完全喪失了,而且失去了槍頭,與棍棒無異,這時候就如吳殳所言:
槍桿被斫,不斷折即被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賺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
請看程氏之注解:
此先立外看勢,開右邊門戶。彼槍扎不實,則將刀往右一推開彼槍。彼復實扎我懷里,略偷左腳于右,砍斷彼槍。
這一刀勢是從“外看刀勢”而起,其目的是開“右邊門戶”,這是一個誘敵深入的“餌法”,這時候“彼槍”亦是帶有試探性的虛實而扎,當“彼槍”是“虛扎”時,我則是“推開”,當“彼槍”實扎時,我則是“砍斷槍”,其“細微處”在于一個“偷步”,頗有“人不知鬼不覺”的意思與迅疾。

在苗刀“一路”和“二路”中,沿襲了這一刀勢的注解。
“一路”不僅有程氏在《單刀總敘一路》中的“迎推刺刀勢”,分別是“一刺”、“二刺”和“三刺東洋”,而是在“擔肩刀勢”之后接一個“砍斷槍”,然后再是“橫靠一刀”和“斜削刀勢”。
“二路“中,則是完全遵從了程氏的注解,沒有絲毫的“馬虎”。

一開勢,是三個一氣呵成的“迎推刺”,其中帶著一個短促頓挫的“拗步斜削刀”,最后以“迎推刀勢”立勢,然后接一個回身和“偷步”,做“砍斷槍”。老先生說,這樣做刀法,體現了“連擊”和“連削帶刺”,刀法更為細膩豐富,小董師兄說這樣做更加“威風”。
忽然有了感覺,謅兩句詩:
迎推斷彼槍,
朝天何處藏。
提刀出無形,
提留殘心生。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維維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