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危機四伏的叢林,黑暗中隱藏著懷有惡意的捕食者。
咚咚,這是捕食者低沉咆哮所發出的喪鐘,你知道,它正在靠近。
震動,這是捕食者沉重腳步所帶來的顫栗,你知道,它就在身旁。
與頭發粗細相當的微細光纖,經由纜皮、芳綸絲、緩沖層包裹,使捕食者暢通快速的靠近。
鈴聲、震動,與適時亮起的屏幕,構成了未知的恐懼,即使是敢于直面一切的勇士,此刻也不免要縮緊身體。
“親,在嗎?”
殘忍的捕食開始前,總是伴隨著溫柔的憐憫,在殘酷撕扯來臨前,又有著那深情的愛撫。
“幫我砍一刀唄”
猛烈的攻勢開始降臨,你無法抵抗,因為你曾經多次以沉默、以反抗對抵擋。
“這么多年感情,幫忙砍一刀怎么了?”“就占用你幾分鐘時間,這點忙都不幫嗎?”
你多次滿懷煩躁、愧疚、羞憤,與深深的厭惡,敗下陣來。
這就是,索取型人格。

這就是
索取型人格
對一個人,巨大的安寧與幸福,往往來自于對“獻身”行為的享受和自我欣賞,而不是來源于索取——蔣方舟
許多人,都想成為溫和、有禮的紳士,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但是世界、物種、性格都是多樣性的,我們很難確保在自己彬彬有禮的同時,全世界的所有人都是這一個樣子。
總會有長時間不聯系的人,讓你幫他砍一刀,也總會有人通過群發的方式讓你幫他集贊,總有一些人,只要聯系你,你便知道他有事需要你幫助。
成長環境的不同,我們不免會產生不同的性格與行為,但不論是積極陽光、卑微怯懦,都是自身的選擇,不會對他人造成負面的影響。
索取型人格則不同,這種人格經常會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并且由于人格的限制,很難發現自身處于索取狀態,甚至會經常感覺自身所獲的回報不足。
01 心安理得的索取
人沒有犧牲就什么都得不到,為了得到什么東西,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價——愛德華
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通過實驗,得出了登門檻效應,發現了人們當面臨索取時,如果索取一開始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便會輕易地同意。
但當索取開始變得過分時,許多人并沒有產生反抗與拒絕,反而為了避免認知上的失調,出現了無壓力的屈從。
這種無壓力的屈從,使索取型人格,在索取時并不會受到激烈的反抗,反而產生了一種輕而易舉地感知。
在這種感知之下,索取型人格很難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困擾,從而產生了心安理得的感受。
“幫我砍一刀”“幫我點個贊”“幫我設計個圖片”“幫我看看怎么辦”
伸手黨、巨嬰,都是索取型人格的展開方式,明明可以通過搜索引擎解決的問題,卻非要去不斷的打擾被人,明明可以自己請人解決的問題,非要占用朋友的資源去免費獲取。
仿佛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于是不斷的占用他人資源、占用他人時間,而不自知。

02 難以接受的付出
如果說心安理得的索取,同樣也心安理得的付出,只能說是不注重人際界限,不能說是索取型人格。
但一些人,每天不斷的請求你去幫助他,而當你需要他的幫助時,他卻以“沒時間”“沒辦法”的方式回絕你。
似乎你之前的付出,都是毫無價值的,似乎他從來沒有要求過你幫忙,似乎你也從來沒有幫助過他。
這種心安理得的索取與難以接受的付出,便是索取型人格,他們出現于網絡中的各個社交媒體,即使是剛剛認識的陌生人,他們也會心安理得的要求幫助。
在要求幫助時,經常以請吃飯作為輔助手段,但無論說出多少次請吃飯,無論說出多少感謝的話,最終均不會兌現。


索取
并非來自選擇
索取型人格,通常很難發現自己的索取行為,因為在自我中心的意識影響下,其僅能依靠自身的視角來感知世界,而無法意識到他人的視角與觀點。
也就出現了對自身索取的忽略性,與對自身付出的放大性,最終導致了自身的一點點付出,便成為了舍已為人;要求別人做出巨大的付出,則成為了幫點小忙。
這種索取型人格,并不會導致自己沒有朋友,相反的是由于索取行為的出現,增加了他人的沉沒成本,反而會有更多的普通朋友。
但這種持續性的索取,阻礙了真正友誼的建立,于是便出現了擁有許多普通朋友,但不會有任何一個知心朋友的局面。
01 去自我中心化缺失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索取型人格大量的充斥在我們身邊,可能并不是因為他們自私自利的原因導致的,而是由于自我中心意識,無法使自己意識到自身的索取行為。
“職場中的那些邀功精、老齡化小白,并無法意識到自身索取行為”
近代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兒童出生18月左右,會發生一次“去自我中心”的心理變化,使得兒童可以走出自我中心世界。
如果在學齡期前沒有完成這一變化,則在成年后也無法走出自我中心世界,使得自身無法感知到他人的觀點與角度。
由于未“去自我中心化”,從而使自己無法意識到對別人造成的困擾、別人幫助自己需要付出的資源,自然會無意識地索取。
02 義務與權力的缺失
我的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巴金
與索取型人格相反的,顯而易見是付出型人格,與索取型人格不同的是,付出的人不斷的付出,不求回報。
德國的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伯特·海靈格表示,在我們付出時,就會覺得有權力,我們在接受時,便會感受到義務。
索取型人格的成因,除了未“去自我中心化”之外,還存在著無法感知義務,因此產生了心安理得的索取。
由于在接受時沒有感知到義務,于是心安理得的要求別人幫助、占用團隊資源、爭奪團隊功勞。
同樣,對義務認知的缺失,也意味著無法感知到權力的存在,這就是為什么索取型人格不斷的索取卻無法付出的原因。
“今天他幫我解決了一個工作問題(付出),那么當他要求我幫助他的時候(權力),我也需要幫助他(義務)”。
正常的、普遍的思維來說,當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也意味著我們承擔了以后也需要幫助他的義務,這種義務的產生,來源于他們幫助我們時的付出,帶來的權利。
于是,索取型人格由于無法感知到付出與權力,因此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并不會給予對方幫助,或者是需要有償的給予。

03 寵愛與控制的失衡
對于家庭來說,對子女的教育,是要在寵愛與控制之間尋求平衡,過度的寵愛與過度的控制,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索取型人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孩童時期父母過于寵愛或過于控制,致使孩子形成了固化模型,失去了獨立觀察的能力。
父母不管是寵愛還是控制,對于孩子來說都是無法抵抗的,這種地位不平等導致的思想灌輸,使得孩子在成年后,相應的地成了特有的行為。
可怕的是,不論父母是寵愛或控制,孩子由于自我中心化的影響,只能汲取到其中極端的行為。
過度的寵愛,加深了孩子的自我中心,無法顧忌他人感受。
過度的控制,使孩子出現了權力缺失,成年后產生控制欲。
索取型人格,通常有一個不得伸展的童年,時刻處于父母的過度溺愛或控制之中,并不是一種真正由個人選擇的產物。
許多人說索取型人格是由于自私所導致的,但自私是一種個人選擇的產物,是一種意識導向的行為選擇。
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進行選擇,也沒有意識到選擇的存在。

我們都有可能是
索取型人格
正如前文所說,索取型人格的形成,并不是由于自私、自利而形成的自主選擇,因此他們往往無法意識到自身的索取行為。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索取型人格而不自知,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孩童時期的家庭教育、信任缺乏。
每個日常思考多是從自身角度出發,不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理解他人正如理解自己一般,不去修改自己的思維適應別人,都可能是索取型人格。
我們可能在一邊傷害別人,一邊高呼受傷。

在現如今的文明社會之中,我們對道德的要求遠超以往,一個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在這個世界之中可謂是寸步難行。
那些不斷索取的人,并不是拋棄了文明與道德的觀念,而是由于根本沒有意識到自身的行為,而使別人認為其拋棄了文明與道德。
如果你擁有許多普通的朋友,而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如果你經常性的尋求別人小小的幫助。
由于我們過的太過粗糙,所以我們很難去精細的認識到,自身的每一個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從而我們在傷害別人而不自知。
許多索取型人格的存在原因在于,他們不知道、不認為、不覺得,自己在不斷索取,而只是在“尋求一個小小的幫助”。


我是一名受害者,每天不斷的幫助別人,不斷的付出。
那些砍一刀、那些幫個小忙、那些下次請你吃飯。
都是我付出后所獲得的疤痕。
后來我才發現,我也是一名加害者。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維維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