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客戶聊需求的時候,客戶習慣用標簽來做數據處理。但是標簽這種靈活的功能,又會帶來管理上的麻煩。因此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標簽?什么時候用標簽?
標簽的概念追溯起來最早應該是互聯網web2.0時代出來的,差不多十年了。先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釋
Tag在中國并沒有統一的中文名稱,有的稱之為“分類”,也有的稱之為“開放分類”或“大眾分類”,還有的稱之為“標簽”。Tag(標簽)是一種更為靈活、有趣的日志分類方式,可以為每篇日志添加一個或多個Tag(標簽),然后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戶產生更多的聯系和溝通。
Tag也可以說是一種關鍵詞標記,更利于搜索查找。但是tag也不同于一般的關鍵詞,用一般的關鍵詞進行搜索時,只能搜索到文章里面提到了的關鍵詞,但利用好tag卻可以將文章中根本沒有的關鍵詞作為tag來標記,比如上面那篇文章,我可以標記為“資料”或者“歷史”,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標記為“物理”,不過,我如果標記上“資料”的tag,則可以將所有資料性的文章全部關聯起來,便于查找。
為了解釋什么是標簽,應該從它的誕生原因說起
傳統數據的劃分往往是用分類來做,比如學科、性別、學歷等都是分類。分類的特點是固定。就是在數據生成之前已經確定好了類別,用戶只能確定好的類別來選擇。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在互聯網時代,數據非常多,利用固化的分類,已經沒辦法窮舉出所有。
那么標簽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分類過于固定的問題,可以讓用戶任意來定義分類。但是用戶任意來定義分類不然會出現大量的偏差,比如同樣的文字,每個用戶理解的意思不同,或者標簽不標準,造成多個標簽是一個意思。因此標簽就會存在亂的問題。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什么時候用分類?什么時候用標簽呢?
對于已經明確的分類,或者變化比較小的,建議用分類來管理,這樣管理難度小。比如 性別、學歷、學科等。其實這種分類可以理解成一種對象的靜態屬性。
對于不明確的,動態的,使用標簽來管理。對于標簽亂的問題,可以通過數據沉淀和人工指導,把標簽往大的方向上進行集中,而又保留用戶足夠的自由。
這個問題知乎做的比較好。知乎把標簽進行了分層,對于頂層標簽只有管理員進行維護,引導用戶把標簽數據匯聚。
其實固化下來的標簽分類就可以提取成數據分類了。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