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盤低開后維持窄幅震蕩模式,終結此前兩連陽。
板塊方面,電力、旅游酒店、銀行板塊漲幅居前。
閑話少敘,繼續之前2023年最值得關注的十大潛力牛基系列。
今天進行第三篇,為大家尋找醫藥賽道的明日之星。
醫藥至暗時刻已過
都說醫藥行業是一個長坡厚雪的黃金賽道,它有一個值得長期看好的邏輯就是人口老齡化。在這個大背景下,醫藥行業成為我們內需中的剛需行業。
醫藥行業目前是A股總市值排名前三的大行業,近年來牛股輩出,也是不少基民最喜歡投資的熱門賽道之一,在此前的醫藥牛市行情中催生了葛蘭、趙蓓等一眾明星基金經理。
不過,最近兩年來,在疫情反復、醫藥集采、行業殺估值等多重利空因素沖擊下,醫藥板塊進入至暗時刻。老司基看到,從2021年2月板塊見頂以來,中證醫藥指數持續調整至今年9月底,歷時19個月,最大回撤超過50%。其中,僅2022年的最大跌幅就超過30%,調整時間和調整幅度都是歷史之最。
在9月見底后,醫藥板塊四季度出現反彈走勢。12月以來,囤藥行情上演,醫藥板塊再次成為市場焦點,退燒、防病毒等熱門個股更是引發資金瘋狂追捧。
不過,醫藥板塊的投資邏輯顯然不局限于短期疫情放開后的防控和施治,它還有中長期更大的施展舞臺。東吳證券研報指出,四大因素支持2023年醫藥板塊結構化牛市,醫藥政策邊際緩和、盈利預期恢復、估值處于歷史低位、公募基金醫藥持倉仍較低等支撐醫藥板塊大級別行情。
這些潛力之星值得關注
下面,老司基從挑選基金經理的角度,為大家尋找2023年醫藥賽道的潛力之星,篩選標準同之前。
第一步,挑選主動權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3大類;
第二步,挑選重倉醫藥賽道,具體包括申萬一級行業里的醫藥生物;
第三步,選擇近3年+任職以來排名同類前25%,基金經理任職年限3年以上,剔除菜鳥基金經理,并且業績領先;在管規模大于5億元、小于100億元,超百億船大難調頭,不容易獲取超額收益。
最終,共有11位基金經理的任職年化回報超過10%,具體如下:

11位基金經理中,華安基金劉瀟和交銀施羅德基金樓慧源兩位基金經理的任職年化回報均超過22%,但劉瀟的高回報在前東家中銀基金獲得,其入職華安僅半年,目前在管基金任職收益為負值,忍痛剔除。剩下兩位潛力之星,老司基相對更看好融通基金萬民遠和工銀瑞信基金譚冬寒。
01,交銀基金樓慧源,代表作:交銀醫藥創新A(004075)
樓慧源,復旦大學金融學碩士、浙江大學應用生物科學學士,是交銀“新黃金一代”代表人物之一,與郭斐、韓威俊和劉鵬,并稱為交銀“中生代四杰”。她于2015年加入交銀基金,曾任行業分析師,2018年9月出任基金經理,目前在管基金2只,在管規模52億元。
數據顯示,交銀醫藥創新A成立于2017年3月,成立至今總收益171.49%。樓慧源從2018年9月管理至今,任職總回報達到137.07%,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達116%,任職年化回報達22%,同類排名前1/4。

樓慧源重視深度的中觀產業邏輯,看重中長期的產業發展趨勢和內在邏輯,組合配置分散,集中度低。她會結合產業周期、政策周期、需求景氣度的變化去思考,在組合構建上,盡量選擇相關度較低的多個細分行業,而不會全部押注單一方向,并且會根據個股的風險收益比進行動態調整,最終呈現出回撤相對較低的特征。超額收益主要來自精選個股,其次來自于細分行業的配置。
從2022年三季報數據來看,交銀醫藥創新基金主要配置了醫藥生物、美容護理板塊,其中醫藥生物占比44.17%,為第一大重倉行業。前十大重倉股包括愛爾眼科、藥明康德、泰格醫藥、華東醫藥、愛美客、邁瑞醫療等龍頭公司。
02,融通基金萬民遠,代表作:融通健康產業A(000727)
萬民遠,四川大學生物醫學博士,歷任銀河證券、國海證券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任職年限超6年,目前在管基金3只,在管規模49億元,屬于融通基金旗下冉冉升起的中生代權益明星基金經理。
數據顯示,融通健康產業A成立于2014年12月,成立至今總收益215.4%。萬民遠從2016年8月管理至今,任職總回報達到178.38%,跑贏業績基準達166%,任職年化回報18%,同類排名前5%。
值得一提的是,近1年醫藥板塊持續調整,但該基金近1年、近6月、近3月各區間段均取得正收益,在同類基金中表現極其亮眼。

萬民遠的投資風格可以概括為:守正出奇,逆向投資,在處于景氣賽道(好的貝塔)中找阿爾法,尋找低估值(估值安全邊際高),整體偏中小盤價值風格。他堅持逆向思維原則,在企業經營階段性低點布局,不追逐短期熱點,提前預判,是一個孤獨的“拐點型”價值發現者。
萬民遠在基金三季報中表示,精選賽道及成長性較好且估值相對較低的個股進行重點配置,中線持股的心態從容守候,用時間換空間,并適時調整組合結構。目前重點布局創新藥及其產業鏈(受益于未來用藥結構優化)、高端器械(受益于進口替代)、零售藥店(受益于行業集中度提升及處方外流)、類消費(受益于消費復蘇)及原料藥(受益于成本下降及需求)等資產。
03,工銀基金譚冬寒,代表作:工銀瑞信醫藥健康A(006002)
譚冬寒,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曾在中信證券擔任行業研究員。2013年加入工銀瑞信,屬于工銀旗下內部培養成長的實力中生代。目前在管基金4只,在管總規模62億元。
工銀瑞信醫藥健康A成立于2018年7月,成立之初的1年半時間,由譚冬寒和趙蓓共同管理,趙蓓于2019年底離任該基金后,由譚冬寒單獨管理至今。任職4年多時間,任職總回報達到150.61%,跑贏業績基準達149%,任職年化回報達23%,同類排名前10%。

譚冬寒是一個專業背景極強的醫藥基金經理,他曾經在清華協和醫學院讀了8年臨床醫學。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如果我不轉行,那我一定是一名醫生。
譚冬寒重視基本面研究,投資風格穩健,相信長期的力量,持股周期長,換手率低。個股層面,他主要從四個維度挑選成長股:成長速度、成長質量、成長空間和成長確定性,并將以上因素與股票的估值一起進行權衡對比。持有優質的醫藥成長股,伴隨企業成長。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