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開始,新零售已經成為當下經濟的一大趨勢。阿里系、京東等電商巨頭紛紛布局線下店,各大百貨、超市等傳統零售企業亦在積極轉型升級,尤其是在涉及生鮮等日常消費品領域。而近期數據顯示,2018年Q2國內生鮮電商APP下載排行中,多點竟以1799萬排行第一。這不禁讓人驚訝,在阿里和京東幾乎“壟斷”線上電商并且重金押注新零售的情況下,多點Dmall能夠取得如此成績,顯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對象。
事實上,多點是區別于京東到家等生鮮電商平臺的新存在。其與商超合作時,采用的是系統級打通模式,通過系統深度對接,在技術、商品、庫存、倉儲、物流、會員、營銷等方面均實現了供應鏈的線上線下完全一體化運營。
多點:區別于京東到家的新模式
目前京東到家采用的模式類似于商超在網上開店,平臺方承擔的大多屬于網上引流和線下配送的角色,消費者下單后,眾包送貨員到附近商家取貨,配送完成后商家會返點3-10%給京東到家,京東到家會同時收取消費者4元運費。也就是說,任何一個超市都可以在京東上開店,進而實現線上銷售,這種輕而快的模式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京東到家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就能夠進入到很多城市,并且覆蓋到眾多用戶。
而多點則不同。事實上多點Dmall其實是承擔了兩部分功能,一部分是給傳統零售商做升級,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他們的店內管理效率,另一部分則是通過提供完整的電商能力,使他們具備成為電商平臺的基因。
多點Dmall模式優勢
1. 把線下用戶轉為線上線下的全渠道用戶。
應該是從去年開始,在線上互聯網流量已經被巨頭把持的情況下,很多人提出了線下流量的概念。我的理解是,所謂線下流量,就是通過對某種線下場景進行轉化,將其投射到線上。類似的像是網約車、共享單車、外賣包括現在提的新零售等等,這些都屬于線下流量轉化成就的典型案例,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巨頭正在圍繞這塊市場進行競爭。
通過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看下多點Dmall的模式。在多點Dmall的眾多功能中,我們就拿最典型的自由購功能、秒付功能舉例,這個功能看起來像是一個單純工具化的東西,幫助用戶解決了傳統商超排隊等候等痛點,但是,其實遠不止這些。
設想一個場景,當我們在超市購物使用自由購功能進行自助掃碼結賬時,會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所有的購物行為進行了一次從線下到線上的轉化,也就是說,你不僅僅是超市的一個會員用戶了,而且是一個線上的用戶。這樣你就在未來有可能進行線上購物,線下配送。這個意義不僅僅在于多點Dmall可以很低的成本獲得用戶,更多的在于它其實是打通了線上和線下,尤其對于商超來說,既保留了線下用戶的消費場景,還拓展了線上消費潛力,實現了線上線下用戶一體化。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中,用戶體驗還得到了優化。
2.倉儲信息實時同步、會員體系一致。
由于零售行業高周轉、低客單價以及低毛利的特殊性,系統級打通意味著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體系。這塊我們可以通過例子來說明:
以消費體驗來說,假設可供銷售的龍蝦共有10只,可能被分為3只線上渠道銷售,7只線下,但是如果線下銷售特別好的話,10只龍蝦則有可能全部賣完,但是此時線上還會顯示有3只龍蝦在售,用戶網上下單之后就面臨著斷貨的窘境,但如果是和商超的倉儲進行系統級打通,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線下銷量和線上銷量是同步的,共用一個倉配體系,有沒有貨品一目了然。
3.大幅提升物流、倉配等資源使用率。
與家電、手機等傳統電商品類不同,生鮮電商大部分時候的客單價都很難承擔起倉儲和配送的成本,加之零售的生鮮產品非常容易過期、損壞導致這一問題進一步加重。買100個雞蛋和買1部手機的客單價落差,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過去電商平臺大多采用中央倉儲模式,然后再發往各地,但是生鮮則完全不同,今天的蔬菜可能送半天就壞掉了。多點Dmall正是通過與商超進行系統級接入,使用商超原本已經非常成熟的物流倉配體系,即可以相對地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同時節省諸多成本。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