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硬性成本+30%以上可變成本=無利可圖
請您記住這個公式,跟著我們往下看:
近日,某頭條網友發文表示自己在排名靠前的網店買了一件毛衣,結果質量差得一塌糊涂。
她說這些排名都是商家“買”上去的,沒有品質可言,而排名上不去的網店只有淪為炮灰的份,電商已經弊大于利了。

本來只是一條吐槽,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網購翻車的經歷:
下面這位博主曬出了自己花正版的錢網購的盜版書:手感不好、紙張粗糙、印刷模糊……

《中嬰商情》提問:博主看完這本書,眼鏡漲了多少度???
還有買到自動起火泡腳桶的潘女士也憤憤不平,她表示泡腳桶是在網上買的,當時正在加熱水,突然有燒焦味,發現是泡腳桶底部著火了,幸好沒有把腳伸進去,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電商平臺的老板你睡了嗎?我買了你的產品,氣的睡不著……

看完這3位消費者的經歷,有網友一針見血地評論道:電商現在的成本太高了,沒有利潤來做品質了。

很多實體店老板和消費者都以為電商沒有什么成本,守著電腦、手機就能賺錢,但事實并非如此!
關于電商運營成本,有內部人士列舉了一個例子:
硬性成本:假如一件商品零售價60元,產品本身成本可能只要20元,但包裝成本5元、物流成本12元,平臺扣點2.4元,稅收4.8元,拍攝制作費用1.8元,一共45.4元。硬性成本占比高達零售價的75%,此刻毛利還剩下25%。
可變成本:人工成本(理想情況15%以內),廣告流量推廣成本(不低于銷售額的12%—15%),這兩項加起來就30%左右了,還有基礎資金鏈、庫存成本……
現在您可以再返回看看文章開頭的那條公式:75%硬性成本+30%以上可變成本=無利可圖
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就是除了頭部電商之外的普通電商的真實情況。
可惜很多實體店老板(包括咱們行業內的很多母嬰店老板)都只看到了風格無限的金字塔塔尖,認為“電商無限好,實體近黃昏”,但是真正能登上塔尖的人又有多少?
各位老板,雖然當下實體門店確實有難處,可電商也不好過,與其羨慕那個您并不熟悉的領域,不如安守本分,穩住基本盤,追求價值,行穩致遠。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